苗氏源自河南济源,历经数千年迁徙繁衍,遍及全国。自晋国时期起,苗氏族人陆续北迁山西、南渡长江,形成了多个郡望。隋唐时期是苗氏发展的鼎盛期,名人辈出。明清时期,因战乱和移民政策,苗氏再次迁徙。...
苗姓邳州八义集镇大姓之一。据《风俗通》记载:“楚大夫伯棼之后,子贲皇奔晋,人与之苗,因命氏焉。汉有长水校尉苗蒲,王莽有苗诉,东阳。”《通志氏族略》:“晋人既与贲皇以苗,其后即以苗为氏。”如此可知,苗姓是出自春秋时代的楚国公族。当时,楚国大夫伯棼的八子贲皇因故投奔晋国,晋国就把一个叫做“苗”的地方赐封给他。贲皇的子孙也就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地命氏,统统姓了苗。徐州苗氏同源不同堂。沛县为“惠化堂",徐州奎山为“棣辉堂",卧牛山为“慎志堂”。邳州苗氏系“春和堂"传人。明洪武三年,苗氏始迁祖从山西平阳洪洞县大槐树迁居下邳竹林社,即现在的邳州八义集镇区南一公里的地方。以姓为庄名一苗家楼(简称苗楼)。至今约650年的历史,现有苗氏族众1200余人,分布在苗家翟家、蒋家、新兴等村。苗氏世系辈字谱为:“丰口子思君、密守大得世。”后又续28字谱:“之天志广、秀瑞生喜、新运元良、光祥永昌、恒清泽浩、春光韶华、万......
贲皇(斗贲皇),楚国公族,伯棼(又名斗越椒)之子。伯棼为楚国大夫,因不满楚王被奸臣所蒙,遭受奸臣陷害排挤,后趁楚庄王问鼎中原之机,发动兵变,但不久即被诛杀。贲皇恐祸及己,遂亡命晋国。晋待他礼遇有加,并令其食采于苗地。后晋楚交恶,在鄢陵大战,时楚军势大,晋军将士均怀恐惧之心,贲皇使献计于晋君,告之楚之精兵俱在中军,可先击左右两军,然后乘胜合攻中军,定可一举击溃楚军。晋君纳之,大败楚军。是故史传楚材晋用之佳话。因贲皇食采于苗,后世子孙便以邑为氏,称苗姓,并尊贲皇为其得姓始祖。...
...
...
...
苗家巷位于济南市历下区,大明湖街道办事处辖区东北部,东起黑虎泉北路,西止按察司街。其全长240米,宽6.8米,与尹家巷类似,是一条窄小的街道。苗家巷虽然距离不长,但是年龄不短。这条有着百年历史的古城老街据传是清代一个在济南做当铺生意的山西商人所建。这些老宅建筑群结构严谨,以四合院为建构组合单元,里弄式封闭院落,外有高大围墙,里面一进门有三个通往不同四合院的二道门,院院相连,大院相套,该建筑也充满着晋商的经商和生活理念,堪称济南的“乔家大院”。而该街巷被命名为苗家巷,据传也是和上世纪解放前济南著名的工商财团桓台苗家在此居住有关。苗家巷街上居民原来的结构严谨,充分体现了晋商文化特色,院院相连,大院相套的老建筑已经荡然无存。现如今已经是明湖小区东区,成为小区居民生活的一部分。汽车整齐地停靠在居民楼的一边,而街的另一边有一条极其窄的人行道供行人行走,中间也算不上宽敞的路留给了车辆通行。这条很安静,......
隋唐苗晋卿:潞州壶关人,唐代宰相。苗奉倩:唐玄宗时期人,生卒年不详,天宝七年(748)任处州刺史。苗稷:唐宪宗时期人,元和十四年(819)人任处州刺史。苗发:唐,(约公元七五六年前后在世)字不详,潞州壶关人,大历十才子之一。苗晋卿十个儿子之一,生卒年均不详。初为乐平令,授兵部员外郎,迁驾部员外郎。仕终都官郎中。发常与当时名士酬答。苗海潮:下邳(今江苏邳州)人,隋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六一三年聚众起义,不久并入杜伏威部,抗击隋军于江淮一带。后降唐。苗台符:六岁能作文章,聪明无比。十几岁博览群书,著《皇心》三十卷。十六岁考中进士。著作有《古今通要》四卷。苗蕃、苗愔、苗恪:潞州壶关人,唐代大臣。父子三人均为进士出身。父苗蕃累官至太原府参军。苗忄音娶宰相牛僧孺之女,官至户部郎中。苗恪历官洛阳令、翰林学士、户部侍郎,后出任山南西道节度使。宋元苗训:河中人,宋初大臣。善天文占候术,曾于营中预言赵匡胤陈桥兵......
null...
东寨子村建于明朝万历年间,起名叫苗寨,因与西寨子相隔改名字东寨子村。苗姓宗祠就建在村内,据门匾上记载是嘉庆十五年立。...
...
...
...
...
...
...
...
...
楚庄王九年(公元前605年),斗越椒被任命为令尹。有人在楚庄王面前说斗越椒的坏话,斗越椒担心有灾祸,就起兵叛乱。结果被楚庄王平息,斗越椒战死。斗越椒的儿子贲皇逃到晋国,在晋国为谋主,当时的八大良臣之一。楚共王十六年(公元前575年),晋楚战于鄢陵。贲皇告诉晋厉公,楚国精良在中军。如果派精兵攻其两侧,三军聚集在中军,楚军必败。果然,楚军失利。次日,贲皇排兵布阵后,故意放走楚军俘虏,让俘虏告诉晋军情况。恰逢楚军主帅司马子反醉酒,楚共公害怕就带兵逃跑了。楚国损失惨重,子反自杀。从此楚国的实力严重削弱。贲皇在晋国被封苗邑(今河南济源西)为采食地。其子孙以封邑为氏。苗姓还有其他渊源。...
楚才晋用贲皇,楚令尹伯贲(一作伯棼、子越、斗椒)之子。伯贲兴若敖氏之乱,被灭,贲皇奔晋。晋与之苗地,以为谋主。鄢陵之役,晋军豫备逃退,贲皇说:楚军之良在中军王族,栾书、士燮所将之兵改变行列去引诱楚军,中行、二却所将之军必击败楚左右两军,然后我们集结四军攻其王族,必大败之。晋人从之,楚师果大败。(前575年,楚共王时)对雍子,《左传》记载的是,晋国与雍子以鄐地。彭城之役,晋楚遇于靡角之谷,晋军豫备逃退,雍子却发命于军:“归老幼,反孤疾,二人役,归一人,简兵蒐乘,秣马蓐食,师陈焚次,明日将战。”让该回去的人上路,放跑楚军俘虏,楚军害怕,在夜间溃散。晋国得以将彭城归于宋,楚国因此失去东方诸侯的归附。(前573年,楚共王时)然而同是《左传》,又将几乎相同的事情计算在贲皇身上,《左传·成公十六年》记载,鄢陵之战,旦而战,见星未已。楚军主帅子反命军吏察夷伤,补卒乘,缮甲兵,展兵马,鸡鸣而食,唯命是听。......
1、苗族有没有姓?首先要说明的是,姓氏是家族的符号,基本上所有的民族都有各自的姓氏(其中一些民族以氏族、部落、父亲名称代替姓的意义)。而苗族是有自己的姓氏的。在凤凰境内的苗族使用的苗姓有20多个,是从苗族的七个支系所衍生而出的。凤凰苗族姓氏起源苗姓是以苗族的七个支系界定,同时以七个支系的称谓为记录符号,这七个支系有代削(代即为儿子、后代,削即七个系之一的称谓,代削即“削”这个支系的后代)、代边、代瓜、代没、代卡、代来、代利。并以这七个支系为基础衍生若干苗姓。——凤凰县民族志可是,苗族没有文字来书写自己的名字啊,在登记造册时往往就造成了很大的麻烦。在民族交流和整合过程中,受汉字和汉语的影响,苗族便给自己取了通用的汉姓。但是那时候的苗族人民只是随便给自己取了个汉姓,在日常交际过程中大都只呼其名,相互之间并不用汉姓。如果一个寨子有同名的都叫“大牛”,那么我们就会在名字后面补上苗姓,比如分别叫“大...
在中国传说中“三苗”是黄帝至尧舜禹时代的古族名。又叫“苗民”、“有苗”。主要分布在洞庭湖(今湖南北部)和彭蠡湖(今江西鄱阳湖)之间﹐即长江中游以南一带。梁启超认为﹐三苗的苗就是蛮﹐系一音之转﹐尧舜时称三苗﹐春秋时称蛮。黄帝时﹐三苗部落参加过九黎的部落联盟﹐有的文献说三苗是“九黎之后”。尧时﹐三苗作乱﹐尧发兵征讨﹐作战于丹水(今丹江)﹐打败三苗。三苗可能在这时参加了尧的部落联盟。有文献说三苗的首领驩兜是“尧臣”﹐被称为“诸侯”。后来﹐三苗不服﹐多次为乱﹐尧遂将他们的一部分人众流放到西北的三危山﹐将其首领驩兜流放到崇山。舜代尧为部落联盟首领以后﹐三苗不服﹐舜乃整军振旅﹐没有经过战争而臣服了三苗。禹时﹐三苗不服﹐禹与三苗进行了一场历时70天的大战﹐大败苗师﹐从此三苗衰微下去。此后﹐史籍中不再见三苗的活动。最近几十年以来有的学者认为﹐现代的苗族就是三苗的后裔。章太炎﹑吕思勉等与此看法不同﹐认为现代......
...
...
...
...
苗氏家谱
苗氏族谱
苗氏族谱
1.苗氏家谱, 1, 旧谱序 凡例 世系 1世和公起 旧跋 五修谱目录 行辈 旧谱主事 五叙条例 五修编纂名 五修谱序 世系 19世支字辈 二支琛支公起 肖像简介, 1406-2012
苗氏族谱
1.青岛苗氏宗谱, 1, 1370-2006
1.苗氏族谱, 1, 1450-1998
苗氏族谱[2卷]
2.苗氏族谱[2卷], 2, 2016
苗氏族谱[2卷]